美术馆之旅

关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游览。

写在前面

博客算是拖更了好久,其实手里有写的素材,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拖延了,简单概括也可以说是因为懒。

今晚想着,我总得把一些挤压的素材写了,不然越拖越懒。

这篇博客记录了6月初前往伦敦参观英国国家美术馆,有幸看到了很多名画,差不多中午十二点半进入一直参观到下午五点多结束。总体来说,很喜欢美术馆,比起大英博物馆,我对美术馆的感觉更舒服。

里面收藏了大致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到近代画家的一些作品,画作很多,这篇博客也仅仅只会介绍一些我在现场看到并且将其记录下来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逃不开的宗教主题

最开始的作品都是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画作,这个时期其实有个共性,就是几乎都是宗教主题。整个美术馆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场地都用来展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而在这三分之一的场地里,我看了不下接近百余幅圣母,耶稣的画像。

也许是因为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更不理解西方宗教的起源故事,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宗教主题作品,不太能产生太多的共鸣。也许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画作,画家们有个神奇的现象,我在和朋友一起参观的时候,和朋友讨论得出,好像画家们把一些非主体的内容画的很细致,反而画面的主体人物相对很潦草。

讨论其原因,我觉得,可能这些画家就跟我一样,一开始干正事,世界突然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觉得窗子外面的风景我应该多画几笔,房屋结构要严谨精致,就是要画的人物,我就是画不好他们的脸。(手动狗头)所以这一时期很多画作给我的感觉就是,房屋画的很精致,恢弘大气,甚至是窗子外面的景色,都是相当美好,反而人脸是空洞的。好像拍照对焦对到了背后的风景一样,人脸总是虚焦的。因此并没有留下太多这一时期的画作的照片。

最先让我举起相机的一幅画,是一幅耶稣画作。

耶稣画像

在诸多人物脸部僵硬空洞的画作中,这幅画无疑是有些超越时代的感觉。朋友也非常喜欢这幅画。在硕大的展馆里,你就是会被这一小幅画抓住眼睛。(这幅画大致就和一张A4纸一样大小)你会觉得,这就是那个受苦的耶稣,那个代替人类受苦,脸上带着手脚被洞穿的痛楚,但是眼里又饱含悲怆和怜悯的耶稣。我能被他吸引,甚至感受到一种平静的悲伤。我不是大悲,不是痛苦,只是一种平静,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悲伤。

随后另外一幅是用蛋清做颜料,画的某一位教皇?(没有仔细看介绍,如果有误请谅解)

蛋清画

当场和朋友搜索了蛋清画,介绍说蛋清画能让人物皮肤更加细腻,并且保存时间很长。如果你有幸在现场,在对比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之后,你会发现,这幅蛋清画确实独树一帜。当然它的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同样是远超同时期的作品。(我认为)

随后在展厅的中央摆放了一个当代的艺术设计展览,其中有一个我将其记录下来。

破碎

这个展的核心大致是一些破碎的东西,无法复原的意思。而这个照片记录的是一位艺术家把两个破碎的雕像摆放在一起,我仅拍摄了头部部分,因为我觉得这个部分配合上底层的镜子,有一种被凝视的感觉。当你站在远处仅能看见雕像头部的右半边脸,当你走进突然镜子里闪出雕像的另外一半脸,并且有一颗仿真的眼珠通过镜子直抵你的视觉神经。我感觉我被它凝视。

随后是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荷兰地区的作品展区。(整个场馆是按照时间+地区来划分作品)其实这个时期这个地点在国家美术馆有更加出名的一幅画作——《阿诺菲尼的婚礼》(又名《阿尔诺菲尼夫妇》)。但是由于这幅画着实不能吸引我的兴趣,而且我一直觉得这幅画看多了有些诡异,所以我记录了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另外两幅画作。

荷兰少女(文艺复兴时期)

荷兰修女(文艺复兴时期)

从这两幅画也能看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画作相似度很高。我觉得这两张人像的风格和《阿诺菲尼的婚礼》人像风格很相似。

最后,来到了拥有独立一个小隔间展厅的达芬奇画作面前。

英国国家美术馆一共收藏了两幅达芬奇的画作——《岩间圣母》和《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

其中《岩间圣母》相当大,几乎占据了小隔间的一整面墙。但是在看多了同时期的作品后,哪怕是达芬奇画的,也没有脱颖而出。反而是,当我转头,看向右侧的《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时,我被震撼到了。

达芬奇的圣母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出我当时的感受。这幅画有魔法,达芬奇有魔法,那一瞬间,我觉得关于达芬奇是不是穿越回去的人这个猜测,我都觉得我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了。而且他一定是从至今往后数年穿越回去的。

小隔间很小,又因为达芬奇的名气,前来打卡拍照的人很多,我自然也是。但是当我转头看向这幅画的时候,我觉得世界安静了,好像只剩下一束光打在画作上,一束光照亮我。达芬奇笔下的圣母,融汇了一种善恶交织的情绪。慈祥与诡异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人脸上。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神的存在,那么神一定不是圣洁的,纯洁的,神本身就应该是神圣与邪恶的共存体,看不出善恶,喜怒哀乐才是神。而这就是达芬奇画的圣母。

而且很值得一提的就是,前面刚说同时期的画家总是在刻画主体人物上相当潦草,通俗就是力没有用对地方,而达芬奇,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你看这幅画,人物的脚甚至都没有画,随便勾勒几笔,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

我说这幅画有魔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这幅画太过于震撼我和朋友,于是我也留下了照片,我们最后出美术馆前往周边商店想要购置这幅画的周边时,当你再次看到这幅画的各种周边,甚至是1:1的复制品,都完全没有当时站在那个小隔间里看到这幅画的那种感受,哪怕我回家翻看我记录的照片,也丝毫无感。所以我说我很难用文字描述我的感受,因为我知道,你们在看到我拍的这张照片时,不会有太多的感受。

这让我觉得,如果有幸能去看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时期的进步

在参观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后,作品时间往后走了几个世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画作开始脱离宗教主题,逐渐出现很多和生活有关的作品。而人像刻画,也逐渐开始细腻。虽然看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画人脸一定是一个世界难题,除了像达芬奇这几个屈指可数的画家外,大多数画家画的人脸,都很难引起我的关注。而当时代往后推进后,逐渐人脸刻画变得写实起来。

当然原因可能也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都是宗教主题,画的人物内容都是神话人物,毕竟没有具体的参照,画得不好也能理解。而后这些时期的人像以写实肖像画为主,有了参考自然画的更像。

比如下面这幅。

贵族

画作是一个不知名画家画的,画的是一个贵族。我觉得画的很传神。

画出了一种,一个坐拥一切,想要什么都能唾手可得,从而无欲无求的优雅的贵族形象。这位贵族不是那种高傲,居高临下地看着你,而是一种平易近人的眼神,就好像是,他已经拥有了一切,所以也看淡了一切,你不会因为他散发出来的贵族气质被压倒,但是他就是贵族。像是一种漠视这个世界的感觉。

除此之外,有个挺有趣的事情。有一间展厅也是展出了同一位画家的作品。(名字我没记住,我也不认识,但是能拥有独立展厅的画家都是达芬奇,梵高,莫奈这种级别)我和朋友因为走错游览顺序(其实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游览顺序指引有些差,一定不是因为我们路痴),导致我们反着进入了这个展厅,于是没有首先看到展厅的介绍,一上来就是看画,有一幅画一下吸引了我。

光影

这幅画我就觉得,光影效果画的太好了,如果我拍照,我也一定会选择这样的光影效果。然后我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知道这是哪位画家,一看,这是此展厅画家的一个崇拜者。他很崇拜这个画家,于是模仿他画了这幅画。我一看,更激动了,崇拜者都画成这样了,那这个画家得多牛。一看旁边,这个画家的一幅作品。

偶像的光影

老实说,确实也很好,但是要我从他的崇拜者和他自己这两幅画里面选一个的话,我觉得我会选择他的崇拜者画的。

挺有趣的一件事,这应该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自己模仿的画作能够和偶像的画作在同一个展厅展出,并且让观看者觉得,已经超出了偶像本身的作品。

而关于这个展厅本身展出的这位画家,看了介绍大致是一位年少成名的画家,早期是宫廷里御用的肖像画师,作品如下:

天才的肖像画

确实能看出厉害,而介绍也提到,他早期以肖像画为主,同时在探索自己的风格,后期形成了利用光影效果的风格。画了上面介绍的那幅画那种风格的很多作品。

当然,从他的肖像画也能看出,他早期就已经在探索把光影效果融入到画作里。同时期的肖像画,就像上面的贵族画,以明亮为主,画面细节就和拍证件照似的,力求明亮清晰。而他的肖像画,运用了光影效果,突出了一些主体内容。

同时期,除了脱离宗教主题,写实肖像画以外,也有很多风景画作。这些画作我也没有详细看介绍和作者,只是凭着自己的视觉感受,记录了几幅自己觉得好看的作品。

风景画1

风景画2

风景画3

热门作品集中地

再往后,英国国家美术馆把一些热门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可能是为了方便大家快速进行打卡拍照。我们从文艺复兴时期走过来,人越来越多。

《镜前的维纳斯》

镜前的维纳斯

这些热门画作我也没有太多能说的地方,毕竟不是我这个门外汉能肆意评价的。

这幅画,是朋友当时喜欢,所以我给拍了下来,我甚至也是之后查资料才知道,它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莫奈作品

莫奈的水

莫奈的水2

莫奈的水3

莫奈自然不用过多介绍了,我觉得他画的水面总是别具一格的风味,附近也有几幅同样是印象派画家画的水面,但是你总能一眼知道,哪一幅是莫奈的画作。

睡莲系列1

睡莲系列是莫奈很火的作品了。当然最火的那一幅没有在英国国家美术馆,这一幅也有自己的味道。

睡莲系列2

这一幅相当巨大,几乎也是占据了一个大展厅一面墙的三分之二。远看还是很震撼。

在展厅中还有莫里索的作品。

一家人的印象派

当时朋友告诉我,这是莫奈的弟妹,我觉得,不愧一家人,同为印象派,他两的确实不一样,我第一眼甚至觉得这就是莫奈的作品。

梵高作品

除去莫奈,另外一位出名的画家自然是梵高。

梵高的向日葵

面对这幅知名画作,我跟朋友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真迹吗?(后经查询,这是真迹,再次狗头)

当然了,梵高还有其他作品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梵高的草

我和朋友都没有对这些热门作品产生太大的兴趣,其实也就和其他人一样,打卡拍照走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是这幅:

梵高的田野

但是这种喜欢不是和达芬奇那幅圣母那种喜欢一样,对这幅画就是单纯觉得视觉享受的喜欢。喜欢它的配色和构图。为此我还买了很多它的周边。(视觉好看的画确实更合适做周边)

旁边还有一幅,我觉得有点模仿的意味的另一位画家的作品。(不得不说,英国国家美术馆很喜欢搞事情)

模仿田野

当然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同样有优秀的视觉享受。

点彩画系列

除此之外,点彩画也是热门系列之一。

点彩画1

这幅曾经在小学美术课本上见过的画作,如今也看到真迹了。我没想到它这么大,而且挂的很高,以至于我只能以仰角去拍摄,导致画面都产生畸变了。

其他点彩画,都挺有意思。也是一种视觉上的好看。

点彩画2

点彩画3

点彩画4

毕加索画作

夹杂在一堆热门作品中间,还有一幅毕加索的作品。但是由于他旁边就是梵高的向日葵以及很难看出毕加索风格,所以这幅画感觉被冷落在一旁。

毕加索的画

朋友开玩笑,竟然能看出来画的是什么,这一点也不毕加索。确实,可能对于我们这种不了解的人来说,对毕加索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抽象派,然后很容易就错过了这样一幅视觉享受不如梵高的向日葵的作品。

而在展览的末尾,英国国家美术馆把两幅画放在了一个展厅里,一幅是写实肖像,一幅是毕加索的抽象肖像。应该是想要做一个对比,称其为一个历史上美丽的巧合,还挺巧妙的。

历史上美丽的巧合

两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风格的画家,画了同样的造型人物,放在一起,倒也挺有意思。

最后是一幅,本身很大的画作——《处死简格雷夫人》。

但是因为整个画面太大,而且没有很吸引人,我会拍它的原因是朋友当时觉得这一个局部很好看,所以我拍摄了画作的一个局部,后续翻看照片的时候觉得,这应该是这次展览我拍的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了。

处死简格雷夫人(局部)

这就是二次构图带来的美好。

写在后面

至此,终于结束了此次美术馆之旅,我觉得没有几个人会从头看到尾,我自然也不可能把我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何况还有一些感受是分享不出来的,那些当下的感受,都永远地留在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留在了当天我和朋友一起观看时,当下分享的感受里了。我很想和你们分享这些感受,但是碍于我没有记录或者碍于难以表达,都无法完全和你们分享,如果你们能感受到一点我的感受,足够了。

另外,因为我就是个门外汉,写这个,多少有些山猪吃细糠的意思,一方面为了减轻我写这篇博客所需要耗费的精力,没有把所有画作的名字画家日期加上(也有部分是因为我不记得了),另一方面也是不敢随意评议,所以也没有写很多专业的东西。

如果有误,敬请谅解。

好的,到此终于完了。

期待下一次旅程。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