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括号的那些事

大家应该都会用小括号吧(是吧?)。

写在前面

最近发现自己写东西老喜欢加小括号,就是这个玩意——()。

然后反思了一下为啥用它的原因。于是就有了这一篇博客。

小括号是什么

根据“权威”搜索,百度百科告诉我:

括号,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这种注释是夹在正文中间的夹注。写文章写到某个地方,为了让读者了解得更透彻,有时需要加个注释,或者在运算中要改变运算顺序,也需要用到括号。

注释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小括号内只能对前面的语句进行附加说明,不能引入新的内容。

如此,那我此前使用小括号的方式对了一半。

一半的时间里,小括号确实是被当成添加注释来使用,但是一半时间里(也可能在所有时间里),我都用小括号引入了新内容(简称引入废话或者题外话)。

同时,百度百科还告诉我:

朱文熊1906年在日本出版的《江苏新字母》的《凡例》把括号称为“括弓”,说“括弓()内作注释”。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中也提到“括弧”。

直到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定名为“括号”。

看来括号已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标点符号了。关于它的用法,自然百度百科介绍的更为详细标准,我肯定不能乱说。

毕竟我自己也在乱用小括号。

汪曾祺的括号文学

引发我去思考使用括号这件事的源头其实是某日偶然看到有人总结汪曾祺的括号文学。

大抵意思是说,汪曾祺写作很喜欢用括号,有时候括号内的内容甚至比正文都精彩。我没有读过太多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我对他的映像还停留在高中语文试卷上的阅读题倒是经常能见到他的一些文章片段。然后总是和吃与家乡有关。每次都是千篇一律分析他有关于吃的描写,和文章表达的感情。然后我就开始千篇一律地写上固定的答案。(扯远了,让我们回到他的括号文学)

以下是一些摘自汪曾祺先生作品里的片段。

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凝眸既久(我在构思一篇作品时,我的孩子都说我在翻白眼)

我家的大门开在科甲巷(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巷子起了这么个名字,其实这巷里除了我的曾祖父中过一名举人,我的祖父中过拔贡外,没有别的人家有过功名)

老舍先生豪饮(后来因血压高戒了酒)

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发胖了)

类似的例子还能找到很多,而小括号的用法在汪先生这里,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是大抵都是为了给前面的句子做出补充和注释。

小括号内的内容,在丰富了正文的同时,又为正文锦上添花。

与自己的对话

于是我思考了一下,我用小括号是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我用小括号是为了增加一些废话 (当然不是为了水字数)。

一些说给自己听的废话,我一直说,我写很多东西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我知道没人会一直跟着看,至少不会一直每一篇都看,或者看完就完了),我时不时地还会翻出我以前的文章,看一下。

于是那些写在小括号里的废话,就好像是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比起正文里的已经固定在我脑海里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外,小括号里的内容,就是我当下的一些即时的想法,稍纵即逝,我为了不让它们跑了,但是它们可能又和正文没太大关系,所以就写在小括号里(不要学我错误地使用小括号哦)。

当然,在学习了小括号的用法,也参考了汪曾祺先生的括号文学后,我在使用小括号的时候,会多一丝慎重,也许我还是随心所欲地用它,但是在错误地使用小括号后,我一定会在心里有一丝的愧疚(我又错误地用了一次小括号,真是罪过),然后惭愧一秒钟后,继续我的文章。既然它本身就是我即时的想法,随心所欲地来,随心所欲地走,那又何必被其叨扰(这就是我错了,下次还敢)。

小括号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